古老與新生,宗教與創新,東方與西方,以色列對我來說一直是神秘的國度。此行,我帶著好奇,飛過六個時區,十多天的行程,從特拉維夫大學的文化熏陶到基布茲農場、高科技企業園、哈達莎醫院等機構的考察,一路了解一路感受,以色列從心中的模糊感覺變得具體而鮮明。
一、不可屈服的求存精神
以色列于1948年建國,在此之前這個民族被驅逐了2000多年,被阿拉伯國家包圍,建國后仍遭受了7次大規模攻擊,包括五次中東戰爭。國家面積2.2萬平方公里,比鹽城稍大(1.7萬平方公里),一半為荒地,人口852萬(鹽城723萬),土地貧瘠 ,資源匱乏??墒窃凇皬椡柚亍鄙?,倔強不屈的以色列民族,為了生存,從頭再來,創造了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跡,2016年GDP達到3183億美元,是中東地區乃至世界上最發達國家之一。
2000多年的苦難鍛造了這個民族永不屈服的韌性、勇于開拓的精神、樂觀向上的品格,一旦相對安定下來,激發出強大的動力。在基布茲農場,我們見識了世界領先的滴灌技術,更見識了以色列人為了生存,在貧瘠中迸發出的創造力。在很多建筑中,隨處可見防空洞,提醒著我們這個國家處在沖突的環境之中,但它的人民也早已學會和這樣的環境相處,坦然面對危機,并轉化了動力,發展出世界領先的國防安全工業,為民用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2008年,我和幾個股東創辦了蘭豐環保,適逢環保產業的浪潮,發展比較快速。基本的生存問題解決了,但危機意識不能變,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。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,當前環保技術日新月異、市場競爭也不斷加劇,必須始終緊跟市場、快人一步;同時,從小企業向中型企業發展,員工不斷增加,80后、90后的員工逐步成為公司主力,公司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都需要不斷升級。
二、開放融合的文化
走在以色列的街道,隨處可見藝術作品,風格迥異、文化多元。以色列處在亞非歐連接地帶、東西方文化過渡區,以色列人來自于一百多個國家,先后有數次移民潮,建國后最大規模的移民潮來自前蘇聯地區,人口不斷增加,來自各地的文化不斷融合,創造出多彩多姿的藝術。
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預備役部隊為支柱的國家,凡滿18周歲,除了正統猶太教人都要服兵役,由于剛剛入伍,就會投入戰爭,面對現場的各種突發狀況,軍隊給每個士兵的授權非常充分,反等級和平民化的氛圍滲透到軍隊生活的方方面面,一個普通士兵可以在訓練中告訴一名將軍:“你這么做是錯誤的,應該那么做。”而且士兵的區別不在于軍銜等級,而在于其所擅長的領域,所以他們充分溝通,善于合作,敢于提問和質疑,甚至有句俗語叫厚臉皮,他們不怕失敗,且視失敗為常事,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。
文化觀念的開放融合,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走向富強的持續動力,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。我們企業要打造鼓勵合作、開放包容的內部生態環境,發揮每個員工所長,共同推動企業成長;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,善借外部資源,繼續扎扎實實推進產學研合作、國際合作以及和其它企業的戰略合作。近年來,在炭素的煙氣治理領域,我們就嘗試把各種資源進行整合,既滿足了客戶需求,也推動了技術進步和成果應用,效益顯著。
三、創業創新之國
以色列是創業的國度,有4000多家創業公司,被稱為第二硅谷,在納斯達克有超過80家上市企業;以色列在農業、軟件開發、通信、生命科學等眾多高新技術領域都是全世界最領先的國家之一,并且有10多人在各個領域獲得諾貝爾獎。
重視學習
是什么孕育了以色列如此驚人的創造力?以色列總統佩雷斯這樣總結:我們唯一能夠自由支配的是人,因為只有一個有理想、有知識的民族,才能突破資源和環境的劣勢,實現科技創新和創造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人均年讀書量的統計,美國是25本,韓國是11本,法國是14本,日本是40本,俄羅斯是55本,最厲害的是以色列,人均讀書64本, 這就是以色列的成功密碼之一,源于對知識和教育的高度重視。
“小而美”的創新
以色列不會成為很大的市場或是發展非常大的工業,所以他們更多的關注不是規模,是層出不斷的新點子、新產品,有了這些他們會快速出手,持續創業。在高科技企業園,我們看了很多創業企業,也聽說有三百多家的跨國公司在以色列建有研發中心,其中70%是美國公司設立的,20%左右是歐洲公司。然后通過跨國企業或者美國上市,整合資源,對接全球市場。
創新引領企業發展
蘭豐環保經過了近10年的發展,我們也逐步從一家環保設備制造商,向環保設計、研發以及工程總承包升級轉型。我們始終用創新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,經過此次研修班,我更加堅定了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的決心。一是打造企業創新環境,發動全員創新;二是注重細節創新、微觀創新,不忽視“小改小革”、合理化建議的力量,“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”,以小創新的積累提升公司競爭力;三是創新要面向客戶,用新的方法更好的滿足客戶的需求。
感謝省人才辦組織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高級研修班,以色列之旅行程充實、感悟良多。對我來說,看到了以色列的久遠的歷史,感受到了開放融合的文化,更收獲了滿滿的創新動力。
總經辦 范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