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多公里的時候,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艱難,有幾次救護車從身邊疾馳而過,我就在想,幾分鐘后,也許我也需要。太陽大方的炙烤我們,身體水分快速流失,甚至感覺到了饑餓,總之是跑不動了,我只得改成走的。在補給站,補充了水和吃的,慢慢體力又上來了,又可以跑起來了,雖然速度比走也快不了多少,不過總算是跑著過了終點。
這是我5月14日首次跑全程馬拉松的感受,雖然成績很一般,不過順利完賽還是帶來了些許自豪感,也算是對斷斷續續2年多的跑步歷程的一次行為總結吧。
始于減肥漸成興趣
2014年,因不能忍受未富先衰,在朋友的帶動下,開始去健身房鍛煉身體,離住的地方特別近,又有朋友一起,這次總算是堅持下來了,并開始在跑步機上跑步,每次5km多一點。后來工作調動了,健身房離的遠了,斷了大半年。去年3月份,把跑步重新撿起來,開始在晚上路跑,堅持到現在。
其實,和所有人一樣,開始時,都是跑沒多遠就氣喘吁吁了,腳步也很沉重,每一步都結結實實踏在大地上。接納自己的氣喘吁吁,接納自己的腳步沉重,接納身體需要勞逸結合,只是堅持著,身體開始慢慢習慣,慢慢的被說服,慢慢的能跑5km了,慢慢的能跑10km了,慢慢的10多km成為常態。一段時間以后,自然萌生了挑戰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的想法,去年12月31日,挑戰完成了鹽城市環高架半程馬拉松,今年5月14日,在句容艱難完成了首個全程馬拉松(42.195km)。
當然,堅持是難的,不管是第一天,還是現在,“堅持跑步的理由不過是一絲半點,中斷跑步的理由卻足夠裝滿一輛大型載重卡車”,寒來暑往自不必說,親朋好友溫情相聚慢慢也少了,同樣有意義的好書、好電影、好電視等也不得不有所取舍。
當年沖著減體重去的,跑著跑著就發現自己接受了跑步這件事。一方面,自己從小就不擅長運動,身體條件也一般,不過耐力還行,長距離倒也能堅持下來;另一方面,性格本不喜歡熱鬧,耐得住寂寞,跑步這種枯燥的運動比較適合我;同時,通過參加馬拉松,處在跑步的人群中,竟也發現自己動的一面,感受到某種改變自己的可能性。就這樣,“我在自制的小巧玲瓏的空白之中,在令人懷戀的沉默之中,一味的跑個不休”。
與自己對話
每次跑步10多公里,1個多小時,跑步過程中,有時東張西望的看風景和路人,更多的時候,就是和自己的對話。今天做了什么事,遇到什么人,事情做的怎么樣,有沒有要改進的,和人交往,做對了什么事情,做錯了什么事情,暖了誰的心,傷了誰的心,為什么當時我會這樣處理,是下意識的,還是以什么為考量,有時也會觸景生情、睹物思人,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浮現出來。
一場跑步,于我來說,也是一場自我對話,明心見性,自己的好惡慢慢凸顯,性格方圓自己也了然于胸。
路在腳下
村上春樹是我喜愛的一位作家,大學時讀過其《奇鳥行狀錄》、《挪威的森林》等書,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年陪跑者,他的讀者們掛在嘴邊的是“沒事,村上身體好著呢?!边@一度讓我很好奇,究其原因是村上春樹算得上是作家中最著名的跑者,從1983年開始,每年都會參加一場馬拉松,長跑30多年不輟,還出了本散文集《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》,書中,談到跑步,村上說“在個人的局限中,可以讓自己有效的燃燒,哪怕只是一丁點,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質,也是活著(在我來說還有寫作)一事的引喻”。
村上春樹的自律生活,打破我對作家的固有看法,在我原本看來,作家或者文藝工作者應該是自由自在的,隨心所欲的,在煙酒相伴、放浪形骸、游戲人生中找尋靈感。讀完村上的長跑人生,才發現原來作家可以這么樣自律的、克制的生活和寫作。
作為一個初級長跑者,離專業選手差距巨大,也不敢與村上等著名跑者的項背相望,但不管怎樣,路就在腳下,跑步如此,生活也如此,“勇敢的面對眼前的難題,全力以赴逐一解決,將意識集中于邁出去的每一步,同時還要以盡可能長的眼光去看待問題,盡可能遠的去眺望風景?!?/span>
品牌建設部 楊國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