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看這部電影之前,我知道這是一部清華大學校慶的宣傳片,看完之后,電影里的故事和人物讓我感觸良多,又看了一遍,我也更能理解電影傳達的精神“不顧時代浪潮,不顧他人言語,不顧世俗評價,立德立言、無問西東”。
片頭張果果說“如果提前了解你面對的人生,你是否有勇氣而來”,給本片設了一問句,一個一個不同年代的故事,通過故事的某個人而串聯起來。
第一個故事也是整個影片的點睛之筆,文科第一的吳嶺瀾在面對選擇專業時的迷茫,“因為最好的學生都會念實科?!泵防蠋熣f:“什么叫真實,真正的真實是‘你看到什么,聽到什么,做什么,和誰在一起,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,也不羞恥的平和和喜悅’”。梅老師用這段話來告訴吳嶺瀾以及和他類似的人,不應該把自己置身于麻木的忙碌、踏實而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。而此后吳嶺瀾聽了泰戈爾在清華大學的演講,順從內心,做回真實的自己,成為大學的優秀文科教授。
第二個故事沈光耀的出現,在那個年代自己是個熱血男兒,在招飛中被選上,寫家書回去要去當兵。母親的一段訓話:人不是要追求功名利祿來體現人生價值。例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,享受人生的樂趣。例如娶妻生子,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是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。父母擔憂的是子女還沒有享受人生樂趣,命就沒有了。這是一個母親的擔憂,但是當國難當頭,身邊人被日軍飛機轟炸。面對選擇的時候,沈光耀選擇不負真心、活成自己,他回復給教官的話:“這個年代缺少的不是完美的人,而是從內心給出的真心、正義、無畏和同情”。他給災區的孩子送吃的,他的正義、無畏和同情救了差點被餓死的陳鵬。
第三個故事里陳鵬、王敏佳、李想是三個身世相同的積極向上的有為青年。本來大家應該有一個好的前途,但是因為王敏佳順從內心看不慣師母劉淑芬毆打老師,和李想一起寫了一封信給老師,想勸老師擺脫婚姻的束縛。但是被師母劉淑芬發現,并將對丈夫的恨和怨轉嫁到王敏佳的身上,使王敏佳變成了反革命份子,被批斗挨打。師母知道王敏佳是無辜的,當看到王敏佳倒在雨中,內心的恐慌和愧疚以及對生命的絕望,選擇跳井自殺。老師和師母都是影片的悲劇人物,老師的懦弱,師母的刻薄,自以為是的愛綁架了婚姻,他們沒有活成自我,被世俗干擾,造成了悲劇收場。
李想在看到王敏佳的墓碑時后悔,在那之前。他選擇沉默沒有幫助王敏佳,所以他愧疚了半生。在支邊的路上救死扶傷,他救了張果果的父母,使自己死在了雪地里,死之前說了句“逝者已矣,生者如斯”,說明他的半生都在悔恨中度過。
所有的故事由吳教授的那句話串起:“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,要面對真實的自己”,他們在不同的時代,用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詮釋“立德立言、無問西東”。
市場部 楊扣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