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,又名乞巧節?!捌呦Α弊钤鐏碓从谌藗儗ψ匀惶煜蟮某绨?。早在《詩經》時代,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,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:“織女七夕當渡河,使鵲為橋?!蔽矣浀糜羞@個節日還是孩童時期,來自大人講的牛郎織女的故事。在七夕的晚上,長輩們邊講故事邊指著繁星閃爍的夜空,告訴我們那是牛郎星、那是織女星、那是銀河,并說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,牛郎用扁擔挑著一雙兒女與織女通過鵲橋相會。還煞有介事的說,如若不信,你們可以到院子的葡萄或扁豆架下,仔細聽聽牛郎和織女說的悄悄話。信以為真的我們紛紛爬到架子下面,屏住呼吸,認真的傾聽。牛郎和織女的私情話倒是沒聽到,可不一會兒的功夫,被蚊子叮咬的大包卻布滿了全身。從此,對七夕晚上偷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的事情,再也沒有了興致。
母親和姑姑多是把這個節當作“小兒節”來過,這天要早早地買了西瓜、葡萄等水果,放在高處避免我們偷吃,我常常搬了凳子墊著腳尖看那些準備“獻爺”的瓜果,因為神秘似乎要比平常香甜不少。等到晚上,姑姑搬來香爐,點了香,引燃黃色的稱為“表”的紙,紙屑很快升騰又落到地上的銅盆里。最后,她不忘囑咐我們,要等燃完一炷香才能端來水果吃,她相信這樣的儀式,會讓天上的神靈保佑大家一年里平平安安,遠病少災。我卻常常在納悶天上的神仙是怎么吃這些水果的,明明沒有吃,為何還要費一番周章來敬給他們,也不曾問過,怕招來“大不敬”的罪名。只是覺得每年的這天早早地盼著,畢竟吃完了粽子,漫長的夏天就沒有稍顯隆重的節日了。現在看來,孩子眼中漫長的準備和等待過程,恰恰貼合了當代“延時滿足”的教育理念,在無形中磨煉了耐心,讓難熬的等待變得美好而詩意。
還記得讀中學的時候,語文課中學習白居易《長恨歌》?!捌咴缕呷臻L生殿,夜半無人私語時;在天愿作比翼鳥,在地愿為連理枝?!被逎那啻?,曾為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著迷,也曾幻想過“比翼鳥”和“連理枝”,因此對“七夕”這個日子也有了更多的美好的記憶。而如今,“七夕節”的廣告鋪天蓋地,商場里、網絡上無不洋溢著節日氣氛,“七夕節”回歸成中國傳統的“情人節”,愛人之間要互贈禮物表達愛意。讀詩群里的朋友約定湊個熱鬧,七夕這天就讀與愛情有關的詩歌。
現在流行的儀式感,更多的就只剩下形式,怎樣才能熱鬧,怎樣才能引人矚目,怎樣才能看起來高大上?看似更為頻繁的社交凸顯了人的寂寞和平淡,可以輕而易舉地窺見別人朋友圈裝點的節日和恩愛,憑空生出些許可憐。在過節日的時候,仿佛不是我們在過節,而是別人在教我們如何過節。七夕節和我們的關系,和很多事物與我們的關系一樣,如何在涌動的人潮觀點中找到屬于你自己的那一份,比張牙舞爪的叫囂更重要,眾人都認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,往往不一定適合我們,比起收禮物、吃大餐、拍照片、曬朋友圈,可能更需要的是悸動地、期待的心情,或是一起默默地數數天上的星星,或是一起漫步在夜色中聆聽舊時光發生的故事。
最后在這特殊的日子里,愿所有的人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節日并祝福所有的“有情人”幸福、快樂、浪漫!
市場部 王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