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這本書看了起碼三個月,一開始覺得索然無味,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達什么,近來再次讀起時,才恍然發現自己某些地方竟和霍爾頓一樣,生活有時會讓我們充滿彷徨和痛苦,讓我們想要逃避,去無憂無慮的遠方。
故事講述了第四次被退學的十六歲少年霍爾頓,三天游蕩在紐約街頭的經歷和感受。他充滿憤怒,厭惡學校、老師、同學,遇到的一切事物都讓他覺得丑陋、虛偽和庸俗,他郁郁寡歡,找不到生活的意義,對未來無所期待。經歷了三天的游蕩生活后,霍爾頓想要全新的生活,他準備離家出走,假裝成聾啞人,不再需要與人交流,找個簡單的工作,從此過完一生,新計劃讓他很興奮,似乎光明就在眼前唾手可得,臨走時他決定跟妹妹菲比辭行。
菲比的反應著實把霍爾頓嚇了一跳,她提上沉重的行李箱執意要和霍爾頓一起去流浪,這讓霍爾頓覺得荒謬,也許是菲比的單純,亦或是對菲比的愛,霍爾頓放棄流浪的念頭。公園里,看著菲比在木馬上一圈一圈、上下起伏的旋轉,衣物隨風飄擺,就好像看到懸崖邊上麥田里那綠油油海浪一般,霍爾頓笑了……“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片麥田里做游戲。我呢,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。我的職責是在那兒守望,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,我就把他捉住。我整天干這樣的事。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。”陰霾的天空開始飄下滂沱大雨,他毫不在意,快樂沖刷了一切煩惱,他只想這樣靜靜的看著,守護他最愛的人。
二戰后,美國成為政治、經濟和軍事大國,商業社會的快速發展,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,但人的精神世界卻日益空虛,出現了所謂“垮掉的一代”。對生命和生活意義的重新追尋,成為當時文學乃至電影的重要主題。塞林格在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里找到的答案是守望純真、救救孩子。
生活中我們經常也會成為霍爾頓,總是想要逃離不盡如意的現狀,期盼著別處會有你想要的生活。有一篇公益廣告《生活不在別處,腳下即是前方》,里面每個人都期望逃離,但回溯最初那個執著的你,回歸初心,我們會找到力量。夢想中的桃花源固然美好,但生活從不在彼岸、不在別處,生活就是活出來的,在此處、在當下。
市場部 吳艷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