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聽了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的《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》。這本書,對于面臨生活和工作壓力的我們,有時“急”、“飄”、“比”、“戾”、“靠”的我們,追求幸福的我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
01 什么是幸福
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和定義不同,但幸福就在我們身邊,它是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抓得住的;幸福有物質和生理的基礎,但幸福并不是簡單的滿足,幸福并不是由金錢和物質決定的,書中認為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,“有意義的快樂離不開目標與創造,當我們為生活設定積極的目標,勤于創造而非消耗時,我們就能在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溫暖而持久的幸福”。
02 積極的心態
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個著名的觀點,很多時候不是這個事情本身,是我們怎么想這個事情對我們造成巨大的影響,這也解釋了,為什么銀牌比銅牌成績好,可是銅牌選手比銀牌選手更快樂的疑問,一個認為自己失去了什么,一個慶幸自己得到了什么。在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阻力,但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想著放棄,就像如果你不會游泳的話,怎么換游泳池都沒有用,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,把克服阻力和解決困難作為一個課題,感覺就不一樣了,核心其實是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情。彭凱平教授講,工作中,我們除了關注是否對養家糊口有幫助、是否能提升我們的收入之外,還應該關注工作能否讓自己活得開心、活得積極,讓自己看到前途和目標,要有意義感。
03 行動的力量
那如何拯救不開心,如何才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的力量?人真的想積極就能積極嗎?彭凱平教授講,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具身認知,什么意思呢?具身認知主要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。我們的想法會指揮我們的行動,反過來我們的行動也會影響我們的想法,它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。比如人在開心的時候會微笑,而如果微笑,人也會趨向于變得更開心。所以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,我們可以做些事情讓自己開心,帶來一種積極愉悅的幸福體驗。
彭教授提到“言、身、眼、顏、心,五施”,做五類簡單而平凡的事情就可以讓人獲得幸福的感受。言施,即積極的表達和交流;身施,比如適當的運動,鼓掌、擊掌、聞香,洗個熱水澡等等;眼施,及時察覺身邊的變化,比如放慢腳步,欣賞沿途的景致,發現生活的美好,比如回到家后,放下手機和電腦,看看家人的情緒;顏施,微笑或者穿戴整齊;心施,培養心的感受力,感受自己真正的需要。
彭凱平教授講,有些負面情緒它是抵抗不了的,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。就比如說焦慮其實是有必要的,提醒我們目前重要的事項;傷心其實也有保護的作用,你傷心的話,是一種社會呼救,有人來關心你,有人來支持你。所以,面對負面情緒,有時停一停也是好的選擇。
心花怒放是自我的一直積極向上,幸福快樂的狀態,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內心想法和行動達到這些。很多時候我們老以為是性格決定的,其實是行為決定的,行為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。生命有限,充分享受每一個瞬間,把每一分鐘活得幸福愉悅,我們的生命就會在無形中得到延展。